发布时间:2025-08-21
朋友们好呀!这里是你们的老朋友小实,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个实验室里经久不衰的话题——"回收后的一抗到底能用多少次?" 一抗回收:实验室的"传家宝"? 相信每个做过Western blot的小伙伴都经历过这样的内心挣扎:每次做完实验,看着那些昂贵的一抗溶液,倒掉吧,肉疼;留着吧,又不知道下次还能不能用。于是,实验室里就出现了各种"祖传"一抗------有的标签已经模糊到看不清,有的甚至传了好几届师兄师姐... 我们实验室就有一位"节俭模范"张师兄,他的一抗用了整整两年,直到某天实验结果突然全阴性,才恋恋不舍地"退休"那管抗体。那么问题来了:这种"传家宝"式用法科学吗?一抗回收使用到底有没有次数限制? 科学解析:一抗能重复使用的原理 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得先了解一抗重复使用的科学基础。一抗溶液中含有大量未结合的抗体分子,每次孵育膜时,只有部分抗体与目标蛋白结合。回收的一抗中仍然存在大量有活性的抗体,这就是重复使用的基础。 但!是!抗体活性会随着使用次数逐渐降低 主要原因包括:反复冻融导致的蛋白变性,长时间保存中的蛋白降解,实验操作引入的细菌污染,膜上残留的试剂对抗体的影响。 根据《Nature Protocols》和《Current Protocols》等权威实验指南的建议: 但请注意!这些数字只是参考范围,具体次数还要考虑以下因素: 影响使用次数的关键因素 1.保存条件:4℃保存比反复冻融要好得多。加入0.02%叠氮化钠可以防止细菌污染。 2.抗体浓度:高浓度抗体比低浓度的更"耐用"。如果你每次都用到极限稀释度,那么回收次数自然会减少。 3.抗体类型:多抗通常比单抗更稳定;某些特殊修饰抗体(如磷酸化抗体)更容易失活。 4.实验严格程度:定量实验比定性实验要求更高,回收次数应相应减少。 实用判断标准 与其死记硬背使用次数,不如学会判断抗体是否"退休"的科学方法: 1.信号减弱:与新鲜抗体对比,信号强度下降超过50%就该换了 2.背景增高:非特异性结合明显增加是抗体降解的信号 3.实验结果不稳定:重复实验差异增大时考虑抗体因素 4.出现沉淀:溶液变浑浊或有可见沉淀物 特殊抗体要特殊对待 有些抗体特别"娇气",需要额外注意: 回到最初的问题:回收后的一抗到底能用多少次? 最后提醒大家:在科研中,有时候"省小钱"反而会"花大钱"。一抗虽贵,但重复使用导致实验失败浪费的时间和样品可能更昂贵。找到平衡点才是王道! 优品生物抗体推荐 优品生物抗体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,我们的抗体不仅效价高、特异性好,而且稳定性强,都经过特殊的稳定化处理,就像给抗体穿了件"防护服",大大延长了抗体的使用寿命。对于经常需要重复使用抗体的实验室来说,选择这种高品质抗体反而能降低总体实验成本呢!
常规一抗:在4℃保存条件下,可重复使用5-10次
珍贵抗体:可适当延长至15次左右
酸化抗体等特殊抗体:建议不超过5次
磷酸化抗体:对降解特别敏感,建议不超过3-5次
生物素标记抗体:容易受到样品中生物素干扰
荧光标记抗体:光敏感,要注意避光保存
在理想保存条件下,大多数抗体可重复使用5-10次,但必须根据实际信号强度和实验要求灵活调整。